欢迎光临舆情山西--政企舆情大数据服务平台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新闻 > 新闻中心 >

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八月

发布时间:2023-09-04 人气: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230901_4209d402b60ba45bba8465dfcfca20aa.jpg

 

 

 

20230901_dd72ebea3d7607f6c4a6b80673be9844.jpg

  山西晚报讯(记者 王晋磊)8月27日,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在吕梁市离石区王营庄文旅小镇正式启动。中央及地方34家媒体近百名新闻工作者分三路深入吕梁的7个典型乡村,探访吕梁市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八月乡村·吕梁行”大型媒体采风活动是山西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的第二站。该活动由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牵头组织,旨在认真践行“四力”,努力讲好山西故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行沉浸式采访、调研。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围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大力弘扬吕梁精神,把转型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8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倾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新一轮“百企带百村”行动,吕梁山上展现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启动仪式现场,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代表吕梁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孙大军表示,吕梁是表里山河、大美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厚重的文化、辈出的英雄,还有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承载着粮食安全、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满足城里人回归田园、寻找乡愁、休闲娱乐需求的功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前,吕梁正在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先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美丽幸福吕梁的乡村支点,示范引领全市乡村振兴。这次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吕梁,专题开展乡村振兴采风,是对吕梁乡村旅游的有力宣传,对吕梁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新闻工作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希望这次吕梁之行能为大家留下美好记忆,也希望大家的采风脚步能为吕梁留下一段流光溢彩的新闻记录。
  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春发言,吕梁是革命老区,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中央后委机关和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诞生过小说《吕梁英雄传》、电影《刘胡兰》等一大批红色经典。吕梁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吕梁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有抓手、有亮点、有特色。开展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目的是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新闻宣传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山西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新成就。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多开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多开展沉浸式采访,用可感可知的画面、生动鲜活的笔触,全景描绘新时代吕梁大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人图景和创新实践,全面彰显绿色山西、发展山西、奋进山西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山西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启动仪式上,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社长何勇代表中央驻晋媒体致辞。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总编辑李飞代表采风媒体发言。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王云飞介绍了采风活动有关安排。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柴晓刚为参加采风活动的记者代表授旗。
  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中央及地方34家媒体近百名新闻工作者分3路,深入吕梁市离石区、临县、方山县的7个典型村,进行沉浸式采访、调研。据悉,此次采风活动是继首站“五月乡村·安泽行”之后的第二站,活动由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山西频道特别支持,后续系列活动还将在其他典型市县持续开展。

  线路之离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百姓富了

  大东沟露营基地:在家门口即可体验“诗和远方”

  清澈的小溪边,一片绿地、一顶帐篷、一桌美食,三五亲朋或围炉夜话、或伴星空入眠,在家门口就可以沉浸式体验“诗和远方”。——这就是离石大东沟露营基地的真实体验。
  近年来,随着露营经济的不断升温,为适应旅游消费的新变化,离石区委、区政府瞄准市场抢抓“新风口”,大力培育新业态,创新“露营+”模式,在离石大东沟开辟露营基地,激发了当地文旅消费新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
  离石区大东沟文旅项目,位于距市区大约30公里的信义镇千年村。这里地处骨脊山腹地,茂密的松林、如茵的草甸犹如从山水画里拓出来的一般,步入幽静的山谷,听溪水淙淙、空灵鸟啼,感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沁人心脾的天然氧吧,是大自然保存的最原始的绿色记忆,是镶嵌在快节奏城市中的绚丽明珠。
  2022年以来,离石区委、区政府立足“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特色在水”的特点,瞄准生态优势和民生短板,提出“城东旅游城西田,中心城市搞服务”的发展定位,启动了骨脊山文旅项目,打造了大东沟露营基地,新建并开放了一条约2000米的原生态步道。步道沿线分布50余个露营平台,平台均配备帐篷、天幕、桌椅等,将露营潮旅生活、户外体育运动及乡村振兴结合,以此打造新的市场热点和消费需求,引领低碳、健康、运动、时尚的品质休闲生活新方式。
  8月27日,离石区委书记廉海平接受参加“八月乡村·吕梁行”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离石区统筹全区76个行政村的巩固衔接资金入股离石文旅集团,年底按股分红,帮助农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离石新路径。
  走进大东沟露营景区,4个露营基地分设有帐篷营地、烧烤营地、自驾房车露营区、儿童溪边戏水区等区域。依托小东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营地完善的配套设施,一条全长约2000米的原生态步道贯穿整个营地,为游客提供了在绿水青山中漫步赏景、安营扎寨、贴近自然的好处所,可同时满足千余人的露营和康养需求。
  露营经济的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链条的上游是营地建设和经营,下游是吃、住、游、娱、购多元消费场景。离石区文旅集团负责人闫威则告诉记者:“大众旅游需求不断变化,我们也尝试让露营旅游不断升级,推出更多项目。”
  目前,大东沟露营基地配套完善露营上下游产业链,如精致餐饮、烧烤、露天电影、露营音乐表演、户外分享沙龙、研学等,适合大多数想要“省心”游的群体和企业团建。为打造特色露营地品牌,还创新“露营+景区”“露营+演艺”“露营+休闲”“露营+研学”等多样化模式,推进露营旅游与农业、文化、教育等行业的规范化融合。
  王营庄文旅小镇:古香古色又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
  碧绿苍翠的山峦、古色古香的建筑、生机盎然的稻田……盛夏时节,漫步在离石区吴城镇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目之所及每一处都让人心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区),离石区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高起点谋划,集中打造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走出了一条集设施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子。
  8月27日至28日,山西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采风团三十多名媒体人走进离石区,探寻离石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在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文旅小镇光影互动沉浸展区内,采风团记者看到,许多学生、家长前来体验一场场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光影感官盛宴。这也是王营庄打造科创研学小镇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光影展区分为科技与光、科技与影、科学课堂和3D打印共4大主题25个模块,同时配备了科学实验室和奇幻科学秀场,以互动表演的形式沉浸式体验光影科技的魅力,是文旅小镇研学旅游必打卡之地。自7月1日开馆以来,光影互动沉浸展区共接待游客38000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40万元。整个展区接待的游客人数高达150多万人次,单日最高的接待游客人次达到1800多人。
  观看完这场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科技与诗意火花碰撞的感官饕餮盛宴,大家纷纷沿着巷道走向文旅小镇深处。烤肉串、烤鱿鱼、热干面、肉夹馍、炸鸡柳……各种美食的香味飘来,顿时令人口水直流,还有特色奶茶店、小吃店、火锅店等分布在巷道两侧,热闹非凡。除了餐饮街区,复古的小商铺、娱乐区、嗨歌区,一派古香古色却又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
  王营庄的文旅小镇以“两路四巷双广场”为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酒吧、离石区各个乡镇街道及全国的地方特色美食、党群服务中心、乡村e镇、戏台等场所,承办过吕梁市“丰收节”、离石区重点项目集中启动仪式、文艺下乡等多项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
  王营庄村的刘四四是最能感受文旅小镇带来好处的村民。2022年,得知王营庄文旅小镇即将建成,刘四四放弃了自己先前的生意,回到村里简单装修了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乐。刘四四说,自从“老四农家院”营业,他再也没有了休息时间,每天采购、备菜、收拾,一刻都不能停歇。辛勤的忙碌也换来可喜的收入,假期和大型活动期间,饭馆月收入可达5万元。
  据统计,仅五一假期期间,文旅小镇共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营业额约111.2万元,其中食坊巷商铺28家营业额约42万元,零星摊点74家营业额约44.4万元,临街及村边路口的居民营业额约5万元。
  离石区吴城镇党委书记孙晶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离石区统筹全区76个行政村的巩固衔接资金入股离石文旅集团,年底按股分红,帮助农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离石新路径。王营庄示范区一共提供了220多个就业岗位,可以让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
  除了文旅小镇吸引游客,王营庄还有稻鱼综合种养的一大特色项目。总占地面积281亩,种植水稻的同时,加入鱼、虾、蟹等淡水生物养殖,通过混合种养的模式,降低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实现一水多用和一田多产,走出一条农业转型和特优发展的新路径。
  王营庄田园综合体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里5个大棚内,850斤蟹、500斤虾、1500斤甲鱼、3000斤罗非鱼、50斤澳洲龙虾正逐步投放,4大板块、50大地块鱼稻共生点上,284亩绿油油的水稻郁郁葱葱、长势正旺,稻渔共生模式已初见规模。
  当地村民可以依靠土地租赁增加收入,还可以在示范稻田内进行日常田间管理赚取工资性收入。整个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产生的收益还将对周边农村进行集体分红。农业打底,文化搭台,目前,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已初见成效,形成辐射周边5个村的农林文旅康养体系,奏响了以文促旅、农旅结合的田园交响曲。

  线路之临县
  乡土文化融合艺术气息 古老山村美了

  孙家沟村:放松身心、寻觅乡愁的首选地

  8月27日,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走进临县孙家沟村。
  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里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山溪,溪水在山涧里欢腾蹦跃,给这个古老山村带来不一样的灵动。山溪旁的崖壁上,有一句标语:“用艺术点亮乡村”。这个古老的村落何以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孙家沟村是吕梁市临县三交镇的一个小山村,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古建筑错落有致、沧桑古雅,深受艺术家的青睐。近年来,村里办画展、搞农家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古朴的小山村正在被艺术这盏灯慢慢点亮。
  孙家沟村群山环绕,状似莲花,一条小溪横穿村中,形似花茎。1947年到1948年,中央机要处和中央军委三局驻扎于该村,开设集中发信台、收信台。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孙家沟村拥有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张名片,村内明清民居建筑群总体布局比较集中,地形高低错落,建筑风格独特。以中央后委和军委三局机要处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陈列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等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驻足。新建乡村旅游公路宽敞笔直,硬化村内大街小巷,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栽植绿化,现代化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
  孙家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有着地处偏远、名声不显的弊端。而这些缺点,因为一位北京来写生的画家慢慢发生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谢永增开始来吕梁写生,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他以吕梁乡村为素材,创作了大量具有乡土情怀的作品,吕梁也成为他的艺术故乡。
  最初来到孙家沟时,站在古建断壁残垣之上,对面山梁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和一树树红的枣、绿的叶,历史的落寞和生命力的鲜活在这里形成的视觉冲突一下印入画家的心底。谢永增说他最喜欢孙家沟的秋天,那个时候色彩层次分明,最能激发灵感。
  与孙家沟结缘不久,2018年,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动员下,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正式在孙家沟古民居挂牌,这也是中国首个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艺术馆落地山村,让孙家沟的古窑洞建筑群得到修缮和利用。
  接受“八月乡村·吕梁行”媒体记者采访时,谢永增说:“艺术馆建起来以后,特别出乎我的预料,没想到人们那么喜欢,村里的老百姓也经常来看画,时间长了,当地老乡还能有模有样地点评我们的画。老百姓的关心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现在觉得我跟这个馆捆在了一起。我和几位画家准备下一步在孙家沟办个免费的美术教学班,以吸引更多学生来这里学习、写生,既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孙家沟的独特艺术魅力,也能让村里老百姓得到经济实惠。”
  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建馆5年来,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风光独特的孙家沟村作为创作、培训、展示基地,先后举办了“用艺术点亮乡村”——北京画院谢永增工作室吕梁写生专题作品展、“情系乡土·赋彩吕梁”——沿黄美术作品展、“重温红色记忆·倾情美丽乡村”——走进吕梁红色根据地写生作品展等各类主题画展30余次,展示了吕梁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讴歌了吕梁人民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奋斗精神。艺术馆不仅成为广大艺术家关注吕梁、书写吕梁、宣传吕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让高雅艺术走进乡村,让父老乡亲了解、感受艺术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孙家沟村支部书记王建龙介绍:“2022年我们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借此机会,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带动群众致富,打造‘两院’,一院是旅游写生画画,一院是高标准接待(会议、培训等),住宿一体化,将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同步提高。这两年艺术馆的展览越办越红火,来村里写生的画家也越来越多。我们将紧紧依托艺术馆的资源优势,打造全国最优质的写生基地,依托红色革命旧址发展红色旅游,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搞文旅产业,家家户户搞写生接待服务。”
  马爱莲是村里第一批搞农家乐民宿的村民,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马爱莲说:“第一年赚了几千元,第二年赚了1万多元,第三年赚了6万多元,第四年赚了7万多元。来的客人都是画画的,有四川的、河南的、河北的、天津的,绝大部分是外地的。”
  2019年,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孙家沟村发起了抓老村保护、建写生基地行动。从一道道老巷的修葺到一座座老宅的修缮,从村内溪沟的整治到整个村貌的治理,从材料的选择到工匠的确定,从个体的特色到整体的布局,谢永增和村民始终坚持“保护好老建筑,保持好原生态,更要守护好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建设理念。如今的孙家沟村,乡土文化与艺术气息深度融合,成为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体验生活、创作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寻觅乡愁的首选地。
  前青塘村:小粽子发展成脱贫致富大产业
  “城南十里,湫河西边;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人杰地灵,绿水青山。”临县县志中,短短几句话,概括了临县前青塘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久远的建村历史、独特的特色物产。
  8月28日,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走进临县前青塘村,探访中国历史名村前青塘村的特色产业粽子产业的发展情况。
  潺潺湫水河,青青芦苇荡。如果上半年来到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空气中随处散发着淡淡的粽叶香气,耳边传来煮粽子的“咕嘟”声。截至目前,全村有大小型粽子加工作坊145家,带动3000余人从事与粽子相关的工作。8月已过粽子的旺季,忙了半年的村民大多闲了下来,打理打理农活,照顾照顾家里。“三片苇叶,三颗枣,一百克糯米不能少”,粽叶交错相叠,绕着左手大拇指来上一圈,形成一个漏斗状,放入泡好的糯米和枣花蜜浸泡的黄河滩枣,粽叶封口、马莲草紧紧绑起,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短短十几秒,一个个牛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在临县前青塘村青塘粽子产业园扶贫车间,工人特意给记者展示了包粽子手艺。
  临县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新文介绍说:“最忙的时候,园区可日产30万只粽子,年产量3000万只,产值达1亿元,年利润1300余万元。”
  前青塘村中有一泉眼,当地人称“海眼”。清澈的泉水从中涌出,汇集成塘,“前青塘”由此得名。据《临县志》记载,从元代起,前青塘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粽子村。这里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青塘的苇子,刘家庄的汝子”,意在称赞青塘苇叶品质好。可数百年来,上好的苇叶却没给青塘人带来好生活。
  2014年以前,全村794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4户。全村人只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粽子也仅停留在村民自家的餐桌上。
  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2015年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青塘粽子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浓酽绵长、清婉幽邃、甜糯丰沛的口感,让青塘粽子一举打开销路,有了更加广阔的田地,小粽子逐渐发展成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利用当地资源养当地人”,随着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加入生产、销售粽子的村民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户手工作坊发展到目前的145家粽子加工企业,很多家庭以此为支柱产业,前青塘村真正成为“粽子村”。2018年,前青塘村实现整村脱贫。
  2022年,青塘粽子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前青塘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亿元村。村干部张新文告诉记者,2023年上半年,前青塘村村民中光靠卖粽子收入百万元的就有十几户,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80多户。
  村民靠着小小的粽子改变了命运,前青塘村释放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前青塘村根据资源优势,把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确定为支柱产业,采摘园、观光桥、小吃街、水上乐园等农业旅游和观光娱乐项目先后建成,初步形成了集采摘观光、游玩娱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旅模式。
  借鉴粽子产业的经验,中秋将至,前青塘村又开始转型试验临县独特风味的空心月饼,他们想持续走产业化道路,打造“纯手工、纯传统”的名片,带动更多人就业,打响“南有嘉兴,北有青塘”品牌。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磊

  1.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八月乡村·吕梁行”在吕梁市离石区王营庄文旅小镇启动。
  2.大东沟露营基地的原生态步道。
  3.画家谢永增(左一)在孙家沟艺术馆为采风团讲解小山村如何与艺术结缘。
  4.中秋将至,前青塘村开始试验量产临县空心月饼。
  5.游客漫步在王营庄文旅小镇。